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安徽主动担当、科学谋划,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要求,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行动。为此,我省正加快编制规划,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过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力争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省和第四大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抓好粮食生产。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显示,今年我省早稻总产101.5万吨,比去年增产约0.4万吨,再获丰收。此前安徽夏粮已实现总产、单产和面积“三增”。与此同时,全省6400多万亩秋粮长势良好,一派喜人景象,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有望实现。
粮食连年丰收,得益于重农抓粮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近年来,我省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国率先立法保护生长期粮食作物,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连续5年优秀。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重农抓粮的责任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继续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构建权责清晰、上下贯通、奖惩分明的责任链条,落实中央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才能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子稳稳扛在肩头。
扛稳粮食安全担子,就决不能在耕地问题上出现闪失。“十三五”末以来,我省粮食总产站上800亿斤台阶,跃居全国第4位,重要经验就是稳面积。近4年全省每年粮食种植面积均超过1亿亩,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继续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落实播种面积,不断提升地力,才能让“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有底气、接“地气”。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从多年的实践看,良种推广总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增产效果。我省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全省年产农作物良种9亿公斤、占全国14%,水稻良种连续四年出口量全国第一,拥有两家种业上市公司、居全国第1位,涌现出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皖垦种业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如何巩固扩大我省种业优势,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更多优质良种?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组建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加快合肥“种业之都”建设,推进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融合协调发展等等,都是我省种业下一步发力的重点方向。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与机械装备的支撑。日前,在含山县举办的一场关于再生稻项目的观摩会上,示范基地的再生稻头季稻的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为719.6公斤,比同一地区的对照田单产增产15%以上,这背后离不开省农科院水稻栽培团队新应用的减控机收碾压关键技术。去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均全国领先。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推动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是我省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着眼“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需要,还需聚焦机械化短板弱项,加强智能化、自动化高端农机研制和推广,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为打造江淮粮仓提供强有力的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
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有甜头才会有干劲。这意味着必须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民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提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直击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去年,全省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带动种粮群众增收超60亿元。今年秋粮中,优质专用稻占比超过八成,为增产增收打下了扎实基础。
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建设农业强省、迈上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的铮铮号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安徽农村改革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多种粮、种好粮”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就一定能如期全面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 本报记者 史 力 许昊杰